产品列表PRODUCTS LIST
在我国的能源战略中,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,其商业化开发意义重大。然而,煤层气开采长期面临“采出率低、效益差"的困境。要实现高效的煤层气提高采收率,必须攻克储层低渗透、强非均质性和改造效果评估滞后三大核心痛点。在这一背景下,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以其独特的无损、精准、动态监测能力,正成为解锁煤层气藏潜能、优化增产措施的革命性工具,尤其是在指导二氧化碳竞争吸附解析 等前沿增采技术方面,展现出无可-比拟的优势。
传统的煤层气开采依赖于降压解吸,但煤储层独特的“双孔隙结构"(基质孔隙和裂隙系统)带来了巨大挑战:
气体解吸困难:超过90%的煤层气以吸附态存在于煤基质的微纳米孔隙中。这些孔隙连通性差,导致气体难以解吸并流向井筒。
储层“看不清":煤储层非均质性极-强,裂隙网络分布如同错综复杂的“地下迷宫"。常规测井和岩心分析难以精准描绘出流体的有效运移通道。
措施“盲目性":注水压裂等储层改造措施的效果评估严重滞后,无法实时获知压裂裂缝的延伸情况和气体解吸动态,导致开发方案调整犹如“盲人摸象"。
因此,行业亟需一种能够“直视"煤孔隙内部、动态追踪气体运移、并科学评估增产效果的技术。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的引入,恰好填-补了这一空白。
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氢原子核(¹H)在磁场中的弛豫特性来探测物质内部信息。在煤层气研究中,氢原子存在于水、甲烷(CH₄)等流体中。
其基本原理是:
当煤岩样品或储层处于一个稳定的主磁场中,其中的氢原子核会被极化。施加一个特定的射频脉冲后,氢核会发生共振,吸收能量。当脉冲停止,氢核会逐渐释放能量并恢复到初始状态,这个过程称为“弛豫"。弛豫过程包含两个时间常数:横向弛豫时间(T₂)和纵向弛豫时间(T₁)。
对于煤层气研究而言,T₂弛豫谱是关键的诊断工具:
小孔隙对应短T₂:束缚在煤基质微小孔隙中的水或吸附气,受孔壁作用强,弛豫很快,T₂时间短。
大孔隙/裂隙对应长T₂:存在于大孔隙或裂隙中的自由水或游离气,受束缚小,弛豫慢,T₂时间长。
通过解析T₂弛豫谱的分布,研究人员可以:
精准识别吸附气与游离气的含量与分布。
定量表征煤岩的孔隙结构,区分微孔、中孔、大孔和裂隙,并计算渗透率。
无损、动态地监测气体解吸、驱替的整个过程。
二氧化碳竞争吸附解析 是当前最-具潜力的煤层气提高采收率 技术之一。其原理是向煤层注入CO₂,利用CO₂与CH₄在煤基质上的吸附能力差异(CO₂的吸附能力通常是CH₄的2-4倍),将CH₄“置换"出来,同时还能实现CO₂的地质封存,一举两得。
然而,这一过程在微观尺度如何发生?注入的CO₂如何与CH₄竞争?置换效率如何?这些问题传统技术无法解答。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在此扮演了“实时CT"的角色:
可视化竞争过程:通过持续监测注入CO₂前后煤岩样品的T₂谱变化,可以清晰看到代表吸附CH₄的信号峰(主要在短T₂区域)如何衰减,而代表CO₂吸附或游离态流体的信号如何增强,直观展示“竞争吸附"的动态过程。
量化置换效率:通过谱图积分计算,可以精确量化在不同压力、温度条件下,单位CO₂注入量所能置换出的CH₄量,为优化注入参数提供直接数据支撑。
揭示机理与路径:核磁共振成像(MRI)功能可以二维/三维可视化CO₂-CH₄的驱替前沿,揭示气体是均匀推进还是优势通道窜流,从而指导如何优化注入策略以避免CO₂过早突破,提高波及效率和采收率。
面对煤层气提高采收率 的严峻挑战,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凭借其在对孔隙结构的精准刻画、对流体动态的无损监测,特别是在优化二氧化碳竞争吸附解析 工艺中的卓-越表现,正成为推动煤层气产业降本增效的核心科技驱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