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列表PRODUCTS LIST
在糖尿病研究领域,非肥胖糖尿病(NOD)小鼠模型是研究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的黄金标准。然而,传统检测方法存在诸多局限,而低场核磁共振(LF-NMR)技术的出现,为这一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。

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在磁场中共振原理的分析手段。与高场核磁共振相比,低场设备成本更低、操作更简便,且能够对活体动物进行无损、动态的监测。这一技术最初广泛应用于食品科学和材料分析,近年来,随着技术的进步,其应用已迅速扩展到生命科学领域,特别是在小动物模型的身体成分分析中展现出巨大潜力。
在NOD小鼠模型的研究中,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主要应用于身体成分的精准定量。与传统仅监测血糖和体重的方法不同,LF-NMR能够无创、快速地分离并量化小鼠体内的脂肪、瘦肉和自由流体含量。
这对于NOD模型至关重要,因为尽管小鼠本身“非肥胖",但其体内脂肪分布与浸润、特别是胰腺周围或内脏脂肪的细微变化,可能与免疫浸润和β细胞功能障碍密切相关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LF-NMR长期、动态地追踪同一只小鼠在糖尿病发病前、发病过程中以及接受治疗后的身体成分变化,从而更清晰地揭示疾病进展与机体代谢改变的内在联系,评估药物对体成分的影响。
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核心原理是氢原子核(质子)在恒定磁场和交变磁场下的弛豫行为。样品(或活体小鼠)被置于一个均匀的永磁体中,体内的水、脂肪等分子中的氢原子核会被极化。当施加一个特定的射频脉冲后,这些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跃迁;脉冲停止后,它们会释放能量并恢复到初始状态,这个过程称为“弛豫"。
弛豫时间(T1、T2)与氢原子所处环境的物理和化学状态紧密相关。例如,脂肪中的氢质子与肌肉组织中的水质子具有截然不同的弛豫特性。LF-NMR设备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弛豫信号的差异,即可精确计算出样品中不同组分的含量,实现活体体成分的无损分析。
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方法,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NOD小鼠研究中展现出多重显著优势。
首先,它实现了无损与活体检测。传统方法如解剖和索氏提取法需要处死动物,无法进行纵向研究。而LF-NMR允许对同一只NOD小鼠从幼年到糖尿病发病进行全程追踪,极大提高了数据的个体化价值和连续性,同时符合动物伦理的3R原则。
其次,它具有卓-越的定量准确性。传统的体重测量仅能提供一个总质量,无法区分脂肪和瘦肉的增减。而LF-NMR可以精确到0.1克级别的脂肪和瘦肉质量变化,为研究能量代谢和药物疗效提供了前所-未有的精准数据。
第三,操作便捷且高效。一次小鼠体成分扫描通常仅需1-2分钟,通量高,非常适合大规模的药效筛选研究。相比之下,传统的组织学分析或生化方法流程复杂、耗时漫长。
最后,它提供了独特的洞察维度。通过监测身体成分的细微变化,LF-NMR可能发现疾病早期潜在的生物标志物,例如在血糖明显升高之前,内脏脂肪的特定变化可能预示着免疫攻击的启动,为早期干预提供了新的时间窗口。
综上所述,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凭借其无损、精准、高效的特点,正在成为非肥胖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中不可-或缺的强大工具。它不仅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,更通过提供深层、动态的体成分数据,极大地推动了对1型糖尿病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新型治疗策略的开发。这一技术的融合应用,标志着糖尿病研究正迈向一个更加精准和人性化的新阶段。